查看原文
其他

中国日报社“新时代大讲堂”在成都举行 Z世代青年热情开讲

中国日报10月6日电 (记者 王晓珊)中国日报社于10月6日在四川省成都市举办了主题为“世界未来,青年担当”的“新时代大讲堂”,呼吁各国青年承担历史责任,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,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。
中国日报社副总编辑刘伟玲(左一)向演讲嘉宾赠送纪念品。中国日报 冯永斌 摄
联合国秘书长青年特使贾亚特玛•威克拉玛纳亚克、中国日报社副总编辑刘伟玲发表致辞。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公共政策硕士唐杰,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专业白俄罗斯籍留学生卓悦,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留学生、美国共产党员迪伦•奥斯汀•沃克,复旦大学医学院巴基斯坦籍留学生贾瓦瑞亚•娜瑟,西北大学埃及籍博士生米哈德•穆萨发表演讲。他们以青年视角生动讲述个人故事,展现他们眼中的新时代中国,号召青年群体承担好历史使命,为人类和平发展建言献策,为促进世界青年交流、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。
联合国秘书长青年特使贾亚特玛•威克拉玛纳亚克致辞。中国日报 冯永斌 摄
贾亚特玛在视频致辞中表示,当代青年在充满挑战的世界中长大,他们没有被动地等待改变的来临,而是主动作为,在社区、国家和全球积极倡议、推进和监督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施,努力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。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,包括中国青年在内的世界各地的青年纷纷行动起来,站在应对疫情和复产复工前线;在刚刚结束的东京奥运会上,青年运动员彰显了青年的勇气、力量、决心和希望,是走在最前面的力量;还有很多年轻的难民运动员参加比赛,让人备受鼓舞。这正是我们的机会,去支持青年一代的创见,帮助他们拓展能力并将自身强烈的责任感转化为行动。
中国日报社副总编辑刘伟玲致辞。中国日报 冯永斌 摄
刘伟玲在致辞中表示,无论在哪个时代、哪个国家,青年的力量都是人类社会中最积极和最具生气的力量。一代代有志青年如同奔驰的骏马,驱动时代的车轮前行,为各个国家、民族和整个人类、世界做出了积极的贡献。“Z世代”正处于人生最关键的学习与成长阶段,在享有丰富资源和机遇的同时,又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遇,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挑战,需要回答巨变中的时代命题。相信当代青年将有力地承继各民族的文化情怀和人类关怀,放眼世界,拥抱世界,不负历史重托,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,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。
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公共政策硕士唐杰发表演讲。中国日报 冯永斌 摄
“什么是贫困?”唐杰在演讲时,首先向广大青年提出这样一个问题。他认为,自己很幸运,因为他没有经历过真正的贫困。尽管中国已经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,但在全球范围内,贫困仍然是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。唐杰目前正积极参与全球减贫项目,在他看来,全球共同发展、拥有一个没有贫困的共同未来,这不是一个“太大的”梦想,而是年轻一代的共同责任。“未来取决于年轻人。我相信,更多的朋友将加入这一事业,共同寻求实现全球减贫和应对未来挑战的方案。”唐杰说。
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专业白俄罗斯籍留学生卓悦发表演讲。中国日报 冯永斌 摄
卓悦在演讲中表示,“Z世代”身上有很多特点,如,能广泛接触世界、能接受并更快地适应各种差异、喜欢创造而不是循规蹈矩。今天的世界更加开放,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比邻而居,青年人也就更需要提高自己的跨文化能力。卓悦认为,“Z世代”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,将梦想作为前进的动力,传承自己的文化并展示给世界,同时不断提升应对重要问题的能力。“作为‘Z世代’,我想说,和我们的前辈一样,我们终有一天会长大,并继承他们最好的品质。不同的是,跨文化联系将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牢固。我们必须增强自身的跨文化能力,为迎接新时代的重大责任和成就新时代的伟大事业做好准备。”卓悦说。
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留学生、美国共产党员迪伦•奥斯汀•沃克发表视频演讲。中国日报 冯永斌 摄
迪伦•奥斯汀•沃克从小开始学习汉语,并逐渐爱上中国。来到中国留学后,他结识了世界各国的青年朋友,极大地拓宽了视野,也更加坚定了为世界发展尽自己一份力量的信念。他认为,青年群体应求同存异,取长补短,以平等、尊重、爱的眼光看待世界,以欣赏的态度看待世界文明的不同,包容互鉴;应积极参与国际交流,弘扬具有时代价值的文化精神,让世界人民享受更有意义的精神生活。作为美国青年一代中的共产主义者,他坚信,青年人要努力推动世界和平事业的发展,促进各领域友好交往,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。
复旦大学医学院巴基斯坦籍留学生贾瓦瑞亚•娜瑟发表演讲。中国日报 冯永斌 摄
贾瓦瑞亚•娜瑟谈到,自己很小就立志成为一名医生,要为负担不起医药费的人们提供免费治疗。18岁时,她被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录取,在这里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,更领悟了很多人生道理。世界各地的医生积极促进中、西两个医学领域的融合,给她带来了很深的感触。在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时期,她看到广大医务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、不知疲倦地工作,受到巨大的鼓舞。她说:“希望有一天,我也能像他们一样勇往无前!明年,我将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。希望能够继续在中国一边深造,一边工作,报答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。”
西北大学埃及籍博士生米哈德•穆萨发表演讲。中国日报 冯永斌 摄
“加强和促进中国人民与中东人民的彼此了解”是米哈德•穆萨的目标,她已经朝着这个目标迈出了第一步:将中国文学翻译成自己的母语阿拉伯语,并进行跨文化研究。米哈德•穆萨说,这项工作有时很困难、很耗时,但她也由此看到了不同的世界。来中国之前,她和大多数人一样,认为中国是一个很神秘的文明古国;来中国后,特别是看到了现代的中国,“百闻不如一见”这句中国古话成了她的座右铭。为此,米哈德•穆萨觉得有责任通过翻译和跨文化研究来展示真实的中国形象,同时也希望中国人能够通过她的翻译作品,了解一个真实的中东。
中国日报社于2018年初创办“新时代大讲堂”,充分利用自身国际化、全媒体、多语种、多平台的传播优势,创新叙事方式,打造新时代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的新平台,此前已在北京、天津、杭州、澳门、兰州、嘉兴等城市以及美国纽约、英国伦敦、南非约翰内斯堡等地成功举办20期。


来源:中国日报网

推荐阅读



传播中国,影响世界

关注中国日报网微信公众号

觉得不错,请点个在看!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